互联网企业布局金融小贷
发布时间:2014-07-15 阅读量:5622 来源:本站
继阿里小贷、京东小贷落地之后,又一电商平台切入供应链金融——唯品会近日高调宣布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其小贷牌照已经获得广东省金融办的审批,预计本月中旬就可以开展相关业务。目前,包括京东、百度、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均已通过不同途径涉足金融小额贷款(以下简称“小贷”)。
京东于2013年9月在上海注册小贷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其模式类似一种供应链金融,即通过全面分析京东自营平台的上游供应商、开放平台的电商卖家以往交易记录与资金周转状况,选取交易信用评级较高的一些电商卖家提供小额贷款,用于采购上游商品等用途。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京东小贷借助其在上海嘉定区投资建设的一个大型货物仓储物流基地,将这些贷款电商卖家存放在那里的货物作为小额贷款抵押物,一旦出现还款违约,京东小贷通过处置这些货物降低坏账风险。
除此之外,京东的小贷业务扩展至消费者终端,推出“京东白条”业务。用户在京东购物时可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赊购服务,白条用户最高可获得15000元信用额度。这是互联网行业第一款面向消费者的信用支付产品。分析人士认为,京东推出“白条”服务后,可以为那些暂时资金困难,信誉良好的用户提供方便,并能增长京东的销售额。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增加客户的“黏性”。
去年9月,百度在上海注册小贷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其商业模式是借助百度关键字搜索排名这个大平台,先选取一些点击率高的电商卖家列为贷款对象,再根据这些企业销售数据与资金周转状况设定一个信用评级,作为发放小额贷款的依据。
百度小贷有着自己的一套另类风险控制措施,当这些企业还款违约,在最坏的情况下,百度可能将它们从关键字搜索排名目录中剔除。但是,即便百度这种风险控制手段,业内认为小贷业务是百度金融体系中最难做好的部分。
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京东的小贷由于直接对接旗下的电商平台和供应链,由此运营思路相对更加具备可执行性,并且二者供应商客户的需求确认和诉求传达是急迫和可量化的,只要阿里和京东能够提供一套风控、审批的完善流程,甚至不排除整个贷款办理流程自动化的可能性。
而对于百度来说,关键字广告客户成分的复杂性制约了信用审核工作的展开,做得起关键字广告的客户是海量的,但其中具备商业潜力的客户的筛选乃至信用初审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并且个别电商卖家未必会向百度小贷提供全面真实的经营数据,这也是百度小贷面临的一大隐患。
2010年和2011年,浙江阿里小贷和重庆阿里小贷公司分别成立。这两家小贷公司为阿里平台上的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和网商个人创业者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纯信用小额贷款服务。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认为,这种小贷模式的阿里金融存在一个致命的局限,即小贷公司不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存款,除资本金外,只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而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贷公司从银行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最近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允许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基础资产方式组成基础资产池,资产证券化应是阿里巴巴解决资金来源的最佳渠道。
黄嵩认为,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阿里小贷公司的贷款资金来源问题,从资本市场获得相应资金,从而在同样的资本金和存款条件下,能够发放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反过来进一步促进阿里自身的发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人士表示,各大电商平台不会放弃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其模式绕开了信用支付的“雷区”,并不直接向消费者授信,而是通过商家进行赊购的方式,定向消费,这也规避了一定的政策风险。
仔细琢磨也不难发现,拥有坚实客户基础、掌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电商企业或平台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并不出人意料,无论是面向产业链末端消费者提供小额消费信贷、还是面向上游供应商提供经营小额周转信贷,都是自然而然的商业选择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海量的流量变现,另一方面可以让自身平台的小微企业满足贷款的需求,以此来促使自身平台加快发展。
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秘书长白澄宇认为,互联网巨头布局小额信贷市场,有效地“抓住”电商和自己网络平台的卖家与买家,增加他们对平台的“黏性”,促进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也使得电商的金融产品得以丰富,只要能控制风险,小贷业务会对互联网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